北京人

北京人艺2010版的北京人,昨晚起在葵青剧院首演,接连四场还是五场。我在网上开售当日买了首场第二排中间的票,之后,这中间两个多月biu的一下飞逝如电就到演出当晚了

三幕剧三个钟,简单评论一下。当然,评论之前要交待一下背景资料:我喜欢话剧这种表演形式,因其囿于相对狭小的舞台空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也更为赤裸直接,从而观者更容易浸淫在扑面而来一触即发的张力中;并且档期合拍的前提下我倾向于选择尾场演出,因为有了前几场的铺垫,演员们早已踩熟了地盘并且基本掌握了当地观众表达情绪的习惯,所以,演出更为驾驭自如,而且最后一站,从常识来讲小宇宙也更容易爆发 (再不爆发更待何时?!) 当然,和我的其他“喜欢”们类似,我喜欢话剧,但是即使算上这出北京人,有生以来我去过的现场演出也不过介于一个巴掌和两个巴掌之间,而经典传世剧目,北京人算是头一遭,即,我从来没有通过任何媒介形式看到任何之前版本的北京人,还有,我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话剧剧本 (除了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雷雨)

好了,虎头背景完了,蛇尾评论如下

舞台布景的曾家大院,2010版道具组堆砌出来的为白色破烂纸片儿糊起的旧时庭院廊榭以及好像攀岩墙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地面,配上阴恻恻的灯光,难怪中场休息我听到后排一对港人说,好似鬼片哦。至于演员服饰,女子的旗装和男子的长袍的下摆一律被剪裁成前短后长宽幅裙摆的拖尾曳地晚礼服状,还有剧中的曾家孙少爷,一个民国时期大家子出身且已娶亲的十七八岁青年男子,裤装外面套的长袍勉强及膝,就这么晃着两条半截子裤管跑完全场。我想导演对这些布置着装的意图,一是要为了配合剧情气氛,二是为了和前几版区别开来,不是?可惜,这些,非但没能锦上添花,反而,过犹不及,因为,在我看来,话剧的魅力在于台词、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道具舞台越简洁明了越好,否则,只会干扰到演员的演出以及观众的注意力。此外,全局营造的阴森气氛和服饰的过度改良,我就狐疑了,莫非受到了新红楼的荼毒了不成

演员的演出总体节奏感不错,只是匠气浓郁了点儿,很知道自己是在演,所以,即使在舞台上,每个人物,演员是演员,角色是角色,距离人剑合一总是差了那么些火候。我想,现在是再也看不到早年的话剧里,人物在舞台上演到极致时涕泪纵横的大场面了(am I fussy here? A little bit I believe) 此外,台词方面,京味儿被过于弱化,且部分词汇偏现代语,所以剧名是北京人,可是如果剧情地点放在老上海或者老广州也合适。这可能是因为为香港观众量身定做的吧,虽然,昨晚观众席触目所及以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群为主导

可是,总体来说,这还是值得回味的一场演出,毕竟是名剧,剧中的某些独白,对于人性和人生的触动,即使放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低头思考、一小会儿,尤其,在岛上能连续三小时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还不带一丁点儿英语和潮语,简直就是太棒了的听觉清新大洗涤

此条目发表在// 日光底下无新事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